舊時和平縣城走向是,縣政府衙門口沿現中山路、經陽明一小、嶺排路繞北樓崗頂、和平中學背、運動場、陽明鎮府與中山大道相連;當年縣城有五個門,原和平縣圖書館右側街口為大南門,老法院背面為小南門,亦稱躍龍門,城西頂岀口處為大西門,也叫通津門,早前縣自來水廠處為小東門,陽明鎮府前面為大東門,也叫東門頭,大南門平時是緊閉的,每逢節日或迎送官員才大開城門。
和平縣城碧水繞環,舊時縣城內有六條橋,分別是南門大橋、東門橋、中心矮橋、小南門“躍龍橋”、和東壩街“飛鳳橋”和“仙人橋”。
舊時縣城內有城西大井頭、城西賴屋牛頭井、城西學前黃屋井、東門頭水井、中山一路徐屋門前的城下井等五口水井。
舊時縣城內也有五口水塘:陽明小學講堂水塘、西門口西門塘、東壩背的東壩塘、學前街吳屋祠堂塘頭塘,老干部活動中心城背塘,中心市場處的南門塘,如今己不復存在。
舊時縣城街巷錯縱交叉,僅從縣政府門口至大井頭,就有啟明里、衙前街、學前街、志善街、石街頭、大井頭。
和平人安地名十分隨意,不修飾,不避忌,有形則形像,無形則意會,在縣城內叫x x頭的就有十幾個。有些叫頭的地方當年很精典,有些叫頭的地方當年是標志,有些頭當年興盛無比、有些頭如今仍是車水馬龍,有些頭如今己消聲隱跡。
近日乘著閑情,在縣城溜噠,覺得鄉愁可貴,隨意搜集到和平這十個“頭”的東東。
一、東門頭,東門頭是指現今陽明鎮府門口下邊臨河的地方,早前下面橫街有一座橋通向東山嶺下,橋頭有一口井。東城門后面是高街,下面是東壩街街頭城門叫東門頭。
東門頭當年有一間較為有名的商號叫:天成,天成店專門經營和平土特產,香菇、木耳、腐竹,生產的土紙叫尖皮,也叫東莊,還有火水,鹽,糖等日用品,貨物都是從合水用小船轉運送貨。
清朝進士徐旭曾有詩曰:“山城大如斗,負郭繞寒流,欲向羅浮去,城門下放舟;”說的是東門頭這里曾經是水運碼頭。早前,和平中學沒有安裝自來水,學生們每天要用桶到東門頭提水或洗衣服,
1949年5月23日夜,和平縣武工隊從東門進城,解放和平,第一面紅旗飄揚在和平縣城東門城樓。
二、“米墩頭”,據說早前有個市民懇求觀音給些糧食,觀音感于他的誠意,就拿出一把米送給他,讓他分發給老百姓。誰知他走到北樓崗,一不小心,摔了一跤,手中的米撒了,后來,這小山墩竟然有米流了岀來,這岀米的地方叫“米墩頭”。
后來,山腳下建起一座“五谷祖”廟,黃姓鼎公后裔在這里立祠,“米墩頭”成了大富大貴、創基興業的福旺之地。早前,米墩頭隸屬和平縣附城鄉豐道村管轄,改革開放后,和平縣城擴容,附城鎮撒并陽明鎮,米墩頭成為陽明鎮新區黃金之地,米墩頭柴火湯也隨之有名。
三、大井頭,大井頭位于和平縣陽明鎮城西村解放路黃氏宗祠,據《和平縣志》所載,明正德十六年(1521 年)四月,當時和平縣城剛剛建好,適遇謝風勝率流匪圍攻縣城,一連三天,城中無水可飲,兵民盡皆口渴難忍,省祭陳震等率鄉人于羊子埔禱而鑿井,掘地丈余,即有清泉涌出,渴者得飲之,故名活民井,因這口井很大,人們就叫大井頭。
三、石街頭,和平縣城舊時有一條王陽明命名的街,叫“志善街”,石井頭的水排導流經這條街,街面為便于浚穢,飾以大石板,所以這條街被稱為石街頭。
如今石街頭人修復志善街牌坊大門,刻上碑志,氣派蔚然,重煥昔日光耀,吸引四方客人。
四、石角頭,東壩街石角頭是縣城所轄之地,座落在和平縣城與附城米墩頭交界處,石角頭早前有一道攔水石陂,謁制兇猛的洪水沖襲,洪水沖刷縣城時,兀角固若金湯,故稱石角頭,
這里區位優勢明顯,交通便利,舊時的東壩街是商貿旺區,每日人聲鼎沸,石角頭處是和平縣張氏宗祠,雖久歷滄桑,至今猶存,是為城中難得保存完好的古建筑,如今的石角頭正是旺鋪連云。
五、下塘頭,學前街背吳家祠,原有一間斎堂,堂前有一口水塘,人們叫塘頭下。
塘頭下也是學前街通往志善街左邊的一條小街,這里人口密集,加工作坊頗多。今水塘無存。
六、水涵頭,水涵頭在原二輕局門前,是城衙集雨涵溝出水口,俗稱“水涵頭”。
七、榕樹頭,榕樹頭俗稱宰牛街,當年這里十分旺,制陽明傘、賣陽明紙、香紙油燭多在這集貿,這里臨河近水,堤岸有一棵大榕樹,栓殺牛羊十分方便,久而久之,人們叫這榕樹頭下為宰牛街,
前幾年街道整治擴容,竟然將這棵古榕連根斬絕,500年古樹被毀,留下路面一個大圈圈,頗讓人婉惜。
八、高橋頭,西門橋原有小木橋,西門橋南側至縣師范一帶,一邊是一座城隍廟,另一邊是一條小街,住有多戶人家,這個地方叫高橋頭園,舊時也叫高橋頭。
九、潭頭俗稱潭頭坑,是舊時一條小溪的深水潭,原址在和平世紀大灑店附近。潭頭流經老埧街岀口的地方叫菱角塘,這附近水深的地方常常有人游泳,也有人叫下潭頭。
十、三頭圳,又名三條圳,地處和平縣陽明鎮珊瑚村轄區內,是三背坑,奶頭山,河邊小溪三叉水交匯處,這里有和平老八古的奶頭山,有黃氏宗祠,有縣城唯一的財神廟,有華光文昌堂,縣制藥和河西小區,著名的清朝“仙人橋”就在珊瑚村下方,如今新立的城南小學,正在崛起。
另有大壩石陂頭、富聯的烏石頭、龍湖的長英頭等不在此列。
隨著時代變革,很多鄉愁在慢慢地消失, 為了傳承客家文化,我們努力挖掘當地自然特色、人文歷史、文化內涵,進一步突出傳統文化特色,做到亮點紛呈,激發尊崇優秀傳統、熱愛家鄉的熱情,建設和平美好家園!